津山城解說

【津山城遺址】
因本能寺之變與織田信長成為命運共同體的森蘭丸的最小弟弟森忠政,在至今約400年前成為美作國(岡山縣北部)的大名,1604年至1616年歷經13年的歲月,建造了津山城與其城下町。
津山城是於被稱為「鶴山」的山的最高據點建造的天守與御殿的本丸,再加上將二之丸、三之丸與山的全體以三段石牆與90棟以上的櫓與城門所武裝成的城郭。
該城的主人歷經四代森家,之後傳承給德川將軍家一族的松平家,迎接了明治維新。
城內的建築物在那之後均被撤除,只留下石牆,但於2005年復原了備中櫓昔日的身影。
城遺址是現在的「鶴山公園」,作為賞櫻名勝而為人所熟知。
【天守】
津山城當中的最大規模建築物,是津山城、津山城下町標誌的「天守」。外觀五是層樓建築、內部也是五樓建造,外部是完全沒有破風(山形牆上裝飾用的板子)等裝飾的簡約外觀,但槍炮槍眼有101處、箭槍眼有59處,其高22m、且建在高6m的石牆上,確實展現了與其「標誌」相符的威容。
此天守建於本丸西端,從本丸有石牆與兩處的門區隔開來,是以在重要時刻可固守天守周邊而做的設計。
天守頂樓有細川伽羅奢的丈夫,也就是小倉城主的細川忠興贈送的西洋風南蠻鐘垂吊下來。

【備中櫓】
城內屈指可數的櫓當中,是次於天守的大規模的櫓,從本丸往南以突出方式建造,從橫跨城下町的「出雲街道」也可清楚看見的櫓透過繪畫等方式傳達給大眾知道。
這是寬24m、深8m、高13m的兩層建築物,屋簷是本瓦葺、牆壁塗了白石灰、窗戶設計了格子,利用箭的槍眼及槍炮的槍眼武裝成的櫓。另一方面,內部全都舖設塌塌米,分成10間房。
這個櫓由於只能從藩主的起居室通過走廊進入,考慮到藩主家族的私人生活空間。特別是繪圖面上,牆壁記載了「唐紙」,讓人認為應該是藩主家族的女性曾經生活的地方。
「備中櫓」這個名字據說是與築城主森忠政的女兒「Omatsu」出嫁「池田備中守長幸」有關而取的名字。

【津山城的堀與門】
織田信長的家中擁有「攻之三左」異名的森可成之子、於本能寺之變與信長成命運共同體的坊丸、力丸、蘭丸三兄弟之弟的森忠政,於1603年給多美作國一國186,500石,歷經13年歲月建了津山城及城下町。
以吉井川北側的獨立丘陵的「鶴山」為主建造的城,東側有作為護城河的宮川,北、西、南側有護城河與野戰工事作為堅固的防禦,城內外以六處門區分開來。
城內與場外利用土橋連結,此京橋門部分是城池的大手口,有規格高的木橋橫跨其中。且門的兩側建有石牆,為的是不讓敵人容易入侵城內。

【表中門】
城內位於從三之丸到二之丸的登城路正面的是「表中門」。二層櫓的一樓是變成門的「櫓門」。
透過過去的考古調査,確認了安置在柱下的「礎石」,也確認了門的結構與規模。其規模長度32m(16間長),不僅是城內最大規模,也是江戶幕府建造的城郭以外之日本最大規模的櫓門。
一般來說城的道路為了不讓大規模敵人進攻就做得比較狹窄,但這裡的道路卻例外地做得較寬,顯現了建築城主森忠政在防禦方面的自信。
部分礎石至今留在現場,可實際觀看。

【表鐵門】
表鐵門是本丸入口處的櫓門,整個門都被鐵板覆蓋,故得此名。穿過大門後,可看到石階。登上石階,轉向180度,便是本丸御殿的玄關。此玄關相當於表鐵門的二樓。登上玄關的石階後,可看到名為式台的房間,通往「廣間(會客廳)」。再往前走,經過「旗竿之間(旗竿房)」和「鑓之間(槍房)」之後,就到了御殿的大會客廳。表鐵門不僅是城門,也是本丸御殿的正式入口。文化6年(1809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本丸御殿、表鐵門和裏鐵門等所有建築。仔細觀察東側的石牆,可以看到因受熱而變成紅色的石頭。

【本丸】
津山城的最高處被稱為「本丸」,中央廣場有廣大的本丸御殿,其周邊有天守與櫓林立。
御殿分成藩主辦公的「表御殿」以及從事日常生活的「奧御殿」。表御殿的房間裡透過描繪在隔扇的畫,各取其名為「皇帝之間」「松之間」「綉球花之間」等名字,奧御殿的房間作為起居室取名為「御座之間」、作為寢室則取其名為「御寢之間」等根據功能取的名字。
御殿由於兼具津山藩的「政府機關」功能,因此需要許多房間。因此,原本作為倉庫而經常使用的「櫓」的內部也作為「本丸御殿」而使用,確保了必要的房間數。